
文/郭云慎
近日,中央宣傳部、全國總工會向全社會發(fā)布2025年“最美職工”先進事跡。9位扎根一線的勞動者,沒有驚天動地的偉業(yè),卻用日復一日的堅守、一絲不茍的執(zhí)著,在平凡的崗位上編織出時代的壯麗圖景。這是當代中國勞動者的精神海拔,更是民族復興征途上最堅實的路基。
于毫厘之間刻寫時代精度,是平凡崗位上的“匠心密碼”。在“中國制造”向“中國精造”躍遷的征程上,毫厘之間的較量決定成敗。張騰蛟焊接的壓縮機管路,承載著百萬噸乙烯機組的心臟搏動;羅明浩攻克的半導體靶材技術,助力突破芯片制造“卡脖子”的封鎖線。他們以“十年磨一劍”的專注,將普通崗位淬煉成技術革命的“前沿哨所”。他們所具備的不僅是技術,更在打破“核心技術買不來、討不來”的魔咒。這種“毫厘精神”鑄就了中國制造的筋骨。劉宇輝深耕航空電子領域29年,用“飛機遠程診斷系統(tǒng)”預判故障數(shù)萬次,節(jié)約維修費用十億元。他以工程師的嚴謹為國產(chǎn)大飛機編織“安全神經(jīng)”,在“0”與“1”的數(shù)據(jù)洪流中守護著萬米高空的絕對安全。核心技術突破沒有捷徑,唯有在“板凳坐得十年冷”的堅守中,才能迎來“一朝破壁天地寬”的飛躍。
于細微處照亮人間煙火,是為民情懷的“最美坐標”。勞動的價值刻度,不僅標注在國之重器的宏圖里,更鐫刻在服務民生的溫度中。楊彥鋒駕駛的102路公交車,用她總結的“五心工作法”,串聯(lián)起銀川最早的晨光與最晚的星光。這輛穿梭街巷的公交車,成為測量城市文明溫度的“流動標尺”。同樣在細微處書寫大愛的,還有王榮榮的“育兒經(jīng)”與楊俊的“采茶調(diào)”。王榮榮從“金牌月嫂”轉(zhuǎn)身為培訓講師,讓800多名困難女性握緊就業(yè)“金鑰匙”;楊俊奔走鄉(xiāng)野搶救400余首采茶戲曲牌,讓古老鄉(xiāng)音煥發(fā)新生。他們用行動詮釋,為民服務不是抽象口號,而是“一個乘客的微笑”“一名學員的蛻變”“一段鄉(xiāng)音的復活”所構成的溫暖拼圖。當胡喜平在試驗田里俯身觀察大豆秧苗,當吳嘉楠在變電站第25789次無差錯操作,民生幸福的基石就在這一次次彎腰、一次次維檢中悄然筑牢。
于風浪里挺起民族脊梁,是時代浪潮中的“奮斗圖騰”。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,總需要有人成為穿透風雨的燈塔。西藏定日縣地震時,消防員賓守朋在斷壁殘垣中連續(xù)奮戰(zhàn)18晝夜。支撐他的不僅是專業(yè)救援技能,更是那句“干好每一件事、滅好每一場火、搶好每一次險”的鋼鐵誓言。從地震廢墟到森林火場,從滔天洪水到化工廠險情,這抹“消防橙”始終是危急時刻的“希望坐標”。同樣的擔當精神在胡喜平的豆田里拔節(jié)生長。面對我國大豆自給率不足的困境,他三十年如一日攻關育種技術,帶領團隊選育68個新品種,推廣面積超1.9億畝,在“中國碗裝中國糧”的征程上豎起豐碑。當吳嘉楠放棄都市繁華扎根青藏高原,當劉宇輝帶領團隊打破國外航空技術壟斷,他們共同書寫著“祖國需要處,皆是我故鄉(xiāng)”的赤子情懷。
勞動精神永不褪色,奮斗坐標永遠閃耀。趕考路上,每一滴汗水都將澆灌出夢想的花朵,每一次堅守終會壘砌成時代的高峰,億萬勞動者的奮進姿態(tài),正是中國號巨輪破浪前行的最美風帆。
責編:周冠成
來源:新湘潭客戶端
“我愛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記憶”文化打卡點:法華山
“我愛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記憶”文化打卡點:山市晴嵐
“我愛湘潭我的家——岳塘記憶”文化打卡點:昭潭
“我”和岳塘的故事|蔡蔡和大喬:返鄉(xiāng)青年 逐夢“綠心”沃野
“我”和岳塘的故事|朱大可:深耕岳塘 開拓創(chuàng)新 成就電氣“小巨人”
岳塘區(qū)“我愛湘潭我的家”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主題活動暨“活力湘潭 快樂走娃”活動啟動
文旅新區(qū) 多彩岳塘丨在七星桃花源遇見“世外桃源”
我愛湘潭我的家|岳塘區(qū):歡天喜地鬧元宵
下載APP
分享到